教育部于近日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,我院邵炜和李晓光两位老师承担的“汉译法专题笔译1”课程进入该名单。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申报推荐,教育部组织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,此次共认定5999门课程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。其中,线上课程1000门,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500门,线下课程1842门,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206门,社会实践课程451门。
至此,法语学院共有三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包括傅绍梅老师主持的慕课“零起点法语入门”(第一批)和李书红老师主持的“中级法语精读1”(第二批)。
“汉译法专题笔译1”课程简介
“汉译法专题笔译1”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四年级的核心课程,旨在借助翻译训练这一手段和工具,打通语言和专业的通道,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,将翻译课拓展为更广泛的方法训练、逻辑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。该课程以认知训练为基础,通过集体协作完善意义和知识的建构,使学生在外语表达时摆脱语言切换的范式,立足专题知识,主动设计表达策略,促进其言语理解能力、逻辑推理能力、思维策略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的提高。
授课教师团队关注技术发展,根据时代变化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。积极运用网络教学平台,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适时调整课程模式,将机器翻译纳入教学过程,培养学生译后编辑能力的同时,强调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,突出人的思维的重要性。
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,兼顾知识的深度和广度。课程设计新颖,将课前语料准备、课堂重点难点梳理、作业呈现、小组讨论、学生互评、师生共评等环节有机融合,打破了传统翻译课程模式,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。课堂互动多,气氛活跃,教学效果好,学生获得感强。
任课教师简介
邵炜,法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,国际口译员协会(AIIC)成员。长期从事翻译教学、实践与研究。曾获国家级高等3044am永利成果二等奖,北京市高等3044am永利成果一等奖,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,中国翻译协会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,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名师,校优秀教学奖和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个教学奖项。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《汉法口译教程——教你从容表达》,专著《专业技术翻译的创造性》,译著《历史与心理分析》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重点项目《哲学的希望》(法文版)、主持完成北京市教改项目:合作建构视域下Moodle平台在汉译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,主持完成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和教改项目2项,参与多项省部级、校级科研项目。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。
李晓光,法语语言文化学院讲师。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法、翻译理论与实践。曾获北京外国语大学“陈梅洁奖”“教学新秀奖”“优秀教学奖”“教学成果奖”等教学奖项。参与编写精读教材《新经典法语》(5)和(6)。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重点项目《哲学的希望》(法文版),参与完成2项北京市教改项目:“合作建构视域下Moodle平台在汉译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”“高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知识体系架构与思维能力训练研究”。主持完成1项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教改项目。